在这个炎炎夏日,被“热哭”的不仅只有遍布大江南北的14亿人民,更有在车市下行的大环境下砥砺前行的各大车企。
“车市销量遭遇滑铁卢“,”中国车市28年来首次负增长”,“消费需求日渐饱和”等等类似新闻层出不穷,不由得引人深思,中国车市该如何破局变革?
前几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汽车之家承办的2019“全球汽车产业创新大会”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
大会主论坛集结行业领军者与国际权威专家,展望宏观大势;分论坛从消费、产品、服务、品牌四大维度思辨产业创变路径。
“多措并举促进汽车消费,对于释放内需潜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致辞中指出,全行业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顺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汽车报》有限公司总经理辛宁也表示,在如何企业发展的问题上,首先要转变观念,迎接人工智能,迎接新的时代和用户的对接,并且理解用户,要按照其思维逻辑进行合作,尊重汽车行业的发展规律。
目前,全球市场都处于低位,即使是长期处于高增长的印度不也不例外,但这难道只是偶然现象吗?显然不是,“这样的一种局面我们认为是符合事物发展必然的规律。”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谭本宏指出,“我们必须在质量上找到我们的突破口”。
目前,中国市场开始从高速的增长向高质的发展,不仅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更是符合每一个企业发展的规律。
与此同时,国内汽车产业也已经进入了日趋严峻的淘汰期。
据了解,自2016年开始,中国汽车内需达到了2800万辆,并已经保持此水平三年。但在今年1-7月,中国汽车内需共1420多万辆,直接下跌11.3%。
对此,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认为造成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首购车的动力,二是再购车的动力。
首购车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经济结构性变化,民营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再购车动力不足是因为整体经济有下行的压力,导致整体情况发生影响。
如何去抓住消费需求、创造消费需求、引导消费需求,最终实现提振消费需求成为全行业继续向前发展的关键。
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速下滑问题,实质上是周期性回落,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市场增速,都仍存在增长空间。
大会还指出目前新能源,发展势头依旧强劲,虽然从半年环比数据上来看有所下降,但和去年同比仍是继续保持增长。
而随后发布的《中国汽车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更是全面展现了大数据视角下的新兴消费观与商业思潮。
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百年一遇的变革期,电动化是趋势之一。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相比国内车市能否冲上3000万辆的台阶以及何时能冲上,车企更关注的是如何提升竞争力以及在未来的较量中占到更佳的位置。
调研发现,对于用户而言,能源类型本身并不会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关键在于能源类型带来的使用体验。
因此,当新能源汽车在使用体验、品质、价格方面与燃油车没有明显差异的时候,将会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而新能源汽车在使用体验方面,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长是关键因素。
基于整个乘用车市场的销量预测、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条件,结合相关行业规划、技术路线、发展目标等对动力电池性能及新能源汽车技术指标的预期,汽车之家对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销量进行预测:预计到2028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到1104万辆,占整个乘用车市场的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