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从大陆裁员看全球汽车供应链:燃油车辉煌的坚守与新能源变局
日期:2025-02-21 12:30  点击:56248
 图文编辑:小马·莉亚

在全球汽车产业的版图中,德国大陆集团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2024 年,大陆集团开启了一轮大规模裁员计划,震惊了整个汽车行业。此次裁员规模巨大,计划在2026年底前削减约3000个工作岗位,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早在2023 年 11 月,裁员的前奏便已悄然奏响,到 2024 年,裁员人数已达2800人,且约一半来自研发部门。根据集团十年重组计划,未来总裁员人数预计超过2万人,占其全球24.4 万员工总数的8.1% 。

 

如此大规模的裁员,无疑给大陆集团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动荡,也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激起千层浪。它不再仅仅是一家企业内部的人员调整,更像是一个信号弹,引发了人们对整个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尤其是全球汽车供应链格局变化的深入思考。

微信图片_20250221144210辉煌背后的困境:燃油车时代的大陆集团


在燃油车时代的漫长岁月里,大陆集团无疑是一位耀眼的王者。

 

它成立于1871年,拥有超过150年的悠久历史,是全球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头部企业。


在燃油车零部件供应领域,大陆集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大汽车品牌,全球每四辆车中就有三辆装配着大陆集团的产品和技术。从制动系统到轮胎,从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到发动机喷射系统,它的业务几乎涵盖了燃油车的各个关键零部件领域。


在制动钳、安全电子设备、车载智能通信系统、汽车仪表和供油系统等方面,大陆集团的产品全球销量第一;电子制动系统和制动助力器全球销量第二;


在轮胎领域,它是全球第四大轮胎供应商,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轿车和轻卡、冬季轮胎和商用轮胎供应商。凭借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卓越的产品质量,大陆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庞大而稳定的客户群体,包括奔驰、宝马、奥迪、大众等一众知名汽车品牌。

 

然而,时过境迁,曾经的辉煌正逐渐被现实的困境所笼罩。近年来大陆集团的利润下滑明显,过去五年的时间里,大陆集团的市值已经从2018年的500亿欧元跌至130亿欧元。

 

这一困境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和普及,让燃油车市场份额不断受到挤压。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青睐,使得燃油车的销量持续下滑,直接导致大陆集团在燃油车零部件业务上的订单减少。同时,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趋势的加速,新技术、新需求不断涌现,大陆集团在传统燃油车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时代的价值逐渐减弱,而其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智能化技术方面的布局,又相对滞后,难以迅速满足市场需求。

新能源浪潮:冲击与重构

d7611873-84c2-4978-934d-fb62fd9e9c7c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传统汽车供应链,引发了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

 

从市场份额的变化来看,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占比迅速攀升。以中国市场为例,2024 年 7 月至 11 月期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零售量占比连续五个月超过 50% 。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也意味着传统燃油车的市场空间正被逐步压缩。


在欧洲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2024年6月,中国品牌在欧洲注册了超过23000辆纯电动汽车,环比增长72%,市场份额达到11.1%,创历史新高。市场份额的此消彼长,直接影响了汽车供应链的需求结构。传统燃油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订单量大幅减少,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则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技术变革是新能源汽车冲击传统供应链的另一大关键因素。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与燃油车截然不同,电池、电机、电控成为新的核心零部件,而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等零部件需求锐减。


在电池技术方面,从早期的磷酸铁锂电池到如今的三元锂电池,再到未来有望实现突破的固态电池,技术的快速迭代不仅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安全性,也对电池供应商的研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下,全球汽车供应链正在经历深刻的重构。国产供应商在这一过程中迅速崛起,成为重构中的重要力量。在空气悬架领域,过去这项技术主要掌握在大陆、威巴克等国外汽车公司手中,应用于保时捷等超豪华汽车品牌。如今,保隆科技、孔辉科技等国产供应商抓住电动化崛起的机会,凭借技术创新、成本优势和更短的开发周期,成功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在车载激光雷达领域,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国产供应商的出现,也让国际知名厂商法雷奥的市场份额从一度高达79%降至2022年的24%,中国激光雷达厂商则控制了73%的市场份额。

 

新技术的应用也在加速供应链的重构。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技术成为汽车产业的新赛道。华为等科技公司凭借在通信、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深度介入汽车供应链,其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已成为赛力斯、极狐、阿维塔等汽车品牌产品的重要竞争力,改变了传统的整零关系。汽车供应链的结构也从传统垂直分层的 “链式关系” 向 “网状共生” 的新型关系演变,车企、零部件供应商、科技公司等各方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和多元化。

燃油车坚守:传统势力的挣扎与转型

 

尽管新能源汽车来势汹汹,但燃油车在当前汽车市场中仍占据着一定的份额,短期内难以被完全取代。


在2024年,燃油车在全球汽车市场中仍占据着相当比例,在一些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燃油车的需求依然旺盛。


从市场份额来看,2024年1-11月,国内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虽降至52.6%,但仍超过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燃油车的保有量更是庞大,其成熟的技术体系和广泛的应用场景,使其在能源补给便利性、续航与动力稳定性以及二手车保值率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燃油车依托全球密集的加油站网络,可实现“即加即走” 的补能效率,我国加油站数量已突破12万座,而充电桩覆盖率仅为加油站的1/3,这使得燃油车在长途出行和偏远地区场景中仍具不可替代性。燃油车单次续航普遍超过600公里,且受温度影响较小,传统内燃机经过百年技术迭代,动力输出线性且可靠,在高速行驶和复杂路况下表现优异。在二手车市场中,燃油车残值率普遍高于新能源车型,三年车龄燃油车平均保值率为60%-65%,而同级电动车仅为40%-50%。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传统车企和供应商也在积极寻求转型策略。在技术研发方面,混动技术成为了许多车企的重要选择。不少车企还在探索清洁燃料的应用,如压缩天然气(CNG)和合成燃料技术。CNG车型积碳少、维护成本低,尾气污染较传统汽油车减少30%;保时捷等企业研发的e-fuel合成燃料,则试图通过碳中和方式延续内燃机生命。

 

在市场布局上,传统车企一方面在高端市场坚守。奔驰G级、奥迪A6L 等豪华燃油车,凭借深厚的品牌积淀和卓越的驾驶质感,在高端用户群体中维持着稳定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车企开始关注特定细分领域,如工具车市场,货运、工程车辆仍依赖柴油机的高扭矩特性;性能车领域,超跑品牌通过轻量化与涡轮技术延续燃油动力优势;新兴市场,非洲、东南亚等充电设施薄弱地区,燃油车仍是主力选择。上汽大众等企业将燃油车生产线改造为兼容纯电/混动车型的柔性产线,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全球供应链的未来走向

在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激烈博弈中,全球汽车供应链的未来走向充满了变数,也蕴含着新的机遇。

 

从供应链结构来看,“网状共生” 的新型关系将进一步深化。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的发展,车企、零部件供应商、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和多元化。传统的垂直分层供应链结构将逐渐被打破,各方将基于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成本效益,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供应链网络。在智能驾驶领域,车企可能会与多家科技公司合作,整合不同的技术方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驾驶功能;零部件供应商也将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共同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技术发展将成为推动供应链变革的核心动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技术的突破将继续引领行业发展。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有望实现商业化应用,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安全性。同时,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也将加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技术将不断升级,提升用户体验。传统燃油车技术也将在混动技术、清洁燃料等方面持续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环保要求。

 

对于相关企业而言,应积极采取应对策略,以适应全球汽车供应链的未来变化。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布局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领域,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应加快从燃油车零部件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转型,加强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在市场拓展方面,企业应关注新兴市场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巨大。还应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建立本地化的供应链体系,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企业要加强供应链的协同与整合,与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优化供应链布局,提高供应链的弹性和可靠性,减少因供应链中断带来的损失。

 

全球汽车供应链正处于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和燃油车的坚守,共同塑造着未来的发展格局。只有敏锐洞察市场趋势,积极拥抱变革,不断创新和优化,企业才能在这场全球汽车供应链的变革浪潮中,找准方向,破浪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公众号图标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2/22 16:57
首页 刷新 顶部